首页 > 历史军事 > 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 > 第258章 歼1战机

第258章 歼1战机(1/2)

目录

1963年正月十五,沈阳飞机制造厂的食堂里飘着元宵的甜香。陈长安蹲在油腻腻的饭桌旁,正用筷子蘸着菜汤画飞机草图。突然"啪"的一声,厂长把本英文杂志拍在桌上:"老陈你看,鹰酱人又在吹他们的F-104能飞两倍音速!"

杂志内页里,星形战斗机像把银光闪闪的匕首。陈长安推了推眼镜:"这玩意机翼短得跟剃须刀片似的,降落时怕不是要拿高压锅当起落架?"满桌工程师哄笑,却见他突然掏出钢笔,在杂志空白处画了个鸭翼布局的草图。

三个月后,军委装备部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海军代表敲着桌子:"我们要的是能保护泰山号战列舰的舰载机!"空军将领立刻反驳:"陆基战机才是当务之急!"争得面红耳赤时,陈长安突然举起个飞机模型——机身像拉长的水滴,机翼前缘却多了对小翅膀。

"这是啥?铁皮风筝?"有人嗤笑。陈长安不慌不忙拧开模型腹部,取出个高压锅限压阀:"诸位,这就像煮饺子——传统战机是敞着锅盖煮,我这个设计..."他猛地把阀门按回去,"是高压速成!"满屋子将校盯着这个怪模怪样的模型,谁也没想到它会在十年后让全世界震惊。

1964年夏天,沈阳飞机研究所的车间像个大蒸笼。年轻技术员小林正对着一堆零件发愁:"陈总,约翰牛罗罗公司的发动机资料全是乱码!"陈长安擦着汗说:"把资料对着镜子看——他们故意把图纸镜像印刷了。"

窗外突然电闪雷鸣,暴雨砸在铁皮屋顶上像打鼓。陈长安却笑了:"来得正好!"他抓起几块铝板冲进雨里,工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总工程师把金属板插在泥地里——这是在测试机翼材料抗腐蚀性。第二天人们发现,那些铝板被雷劈出了树枝状纹路,反而强度提升了17%。

最困难的是飞控系统。试飞员老张看着驾驶舱设计图直摇头:"这么多电传操纵,跟开电视机似的!"陈长安二话不说带他去了菜市场,指着卖豆腐的板车说:"看,机械操纵就像这板车——"又指向旁边的电动三轮,"而我们要造的是这个!"

1965年冬天,第一架验证机终于完工。地勤们私下叫它"竹蜻蜓"——那对鸭翼活像儿童玩具的螺旋桨。首飞当天,机场跑道结了薄冰。当"竹蜻蜓"以近乎垂直的角度腾空而起时,塔台里大毛专家手里的保温杯"咣当"掉在地上:"这...这违反空气动力学!"

1966年春天,发动机车间传出爆炸声。陈长安冲进浓烟,看见试车台被炸成了麻花。总工艺师老吴满脸黑灰:"第七次了...约翰牛人的轴承材料配方有问题!"

陈长安却捡起块扭曲的叶片:"不,是我们热处理时..."他突然顿住,转头问:"厂里澡堂的锅炉什么材质?"三天后,工人们拆了澡堂的耐压锅炉,用它的特种钢加工出了第一批合格叶片。试车成功时,老吴嘀咕:"这下真成'热锅上的蚂蚁'了。"

更大的麻烦来自电子系统。雷达专家小周急得直揪头发:"鹰酱人的集成电路块太小了,我们..."陈长安递给他个算盘:"先用这个顶替。"众人傻眼时,他解释道:"不是真用算盘,是说学习它的模块化思维!"后来研发的"珠峰"航电系统,其模块化设计理念确实源自算盘结构。

1967年国庆前夕,装配车间灯火通明。当首台完全国产的"太行"发动机轰鸣着通过24小时耐久测试时,值班的老电工突然哭了——他想起三年前陈长安指着高压锅说的话:"压力够大,开水也能突破临界点。"

1968年8月1日,戈壁滩试飞基地的地表温度高达60℃。试飞员老李穿着特制冷却背心,还是汗如雨下。他爬进驾驶舱时,机械师小声说:"老李,这架飞机连厕所都没有..."老李系紧安全带:"要啥厕所,真打起来尿裤子里都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