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 > 第257章 U2折翼

第257章 U2折翼(1/2)

目录

1960年4月18日清晨,北京南苑机场的机库里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气味。机械师老张蹲在轰-1轰炸机的右翼上,正用缠着电工胶布的扳手拧紧最后一颗铆钉。突然,一道细长的黑影从他脸上划过,快得像剃刀划破丝绸。他猛地抬头,工具箱里的零件\"哗啦\"洒了一地。

\"又来了!\"老张对着地面喊,声音在机库的钢铁穹顶下回荡。几个地勤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天边一个银色十字正以不可思议的角度爬升,阳光在它修长的机翼上折射出冰冷的光。不到十秒钟,那个黑点就消失在积云层中,只留下两道渐渐扩散的尾迹。

当天下午三点,军委作战部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二名将校围坐在长桌旁,墙上挂着的二十多张航拍照片在电风扇的吹动下轻轻晃动。空军司令用红蓝铅笔敲了敲最清晰的一张:\"同志们,这就是鹰酱佬的'黑寡妇',U-2高空侦察机。它能在两万一千米高空拍清你早餐吃的是韭菜馅还是白菜馅的包子!\"

照片上,U-2的阴影像只毒蜘蛛,正爬过海南岛某处新建的导弹基地。技术处的陈长安突然笑出声,他指着机翼说:\"司令,您看它这翅膀像不像咱们炊事班高压锅的把手?\"满屋子将校哄堂大笑,但陈长安镜片后的眼睛却死死盯着照片里机腹下的hR-73b型相机——那个镜头直径,正好和他正在设计的导弹整流罩尺寸分毫不差。

会议结束后,陈长安独自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个牛皮笔记本,里面夹着张泛黄的剪报:1958年《真理报》一篇评论文章被红笔圈出关键句:\"夏国想独立研发地空导弹?至少再等二十年!\"他摸出钢笔,在空白处画了个简易的导弹剖面图,又在旁边写下:\"高压锅原理——密封加压,临界突破\"。

西郊的导弹研究所像个巨大的工地。1959年深秋,陈长安带着他的团队搬进这里时,只有三间漏雨的仓库和五台老式车床。现在,测试场上的水泥还没干透,工人们就用木板搭起了临时发射架。

陈长安的办公室墙上贴着张手绘的进度表,上面用红蓝铅笔密密麻麻画满了\"正\"字。最显眼的位置钉着大毛专家留下的\"礼物\"——一本《防空导弹基础原理》,扉页上用俄文写着:\"致亲爱的夏国同志,当你们需要实际帮助时,我们永远在这里。\"陈长安在这行字\"

1960年冬天来得特别早。11月7日清晨,研究所的广播里正播放着《东方红》,陈长安裹着军大衣冲进车间,手里挥舞着一张图纸:\"老张!把三号车床调到最高精度,我要加工这个零件!\"车间主任接过图纸,眉头皱成了疙瘩:\"陈总,这陀螺仪精度要求比钟表还高,咱们的设备...\"

\"用土办法!\"陈长安从口袋里掏出个铜质高压锅限压阀,\"看见这个重量没?正好5克!把它焊在平衡环上当配重!\"工人们面面相觑——这个被硝烟熏黑脸的\"书呆子\"总工,什么时候对炊具这么有研究了?

失败接踵而来。1961年春节前,第三十七次发动机试车以爆炸告终。硝烟散去后,陈长安蹲在炸成麻花的测试台前,突然抓起块扭曲的金属片:\"看!燃烧室裂痕呈放射状,说明我们的燃料混合比对了,只是材料强度不够!\"他转向材料组的青年技术员:\"小赵,你老家景德镇的陶瓷能承受多少度高温?\"

除夕夜,研究所食堂的大铁锅里煮着饺子。陈长安突然撞开木门,手里举着个闪闪发光的陀螺仪:\"成了!同志们!\"工人们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那个铜疙瘩上精细的刻线,是用绣花针手工雕出来的;平衡环用的弹簧片,居然拆自某位技术员的怀表;而核心轴承,则是用高压锅阀门改造的。

1961年4月12日,戈壁滩上的靶场寒风刺骨。红旗-1导弹矗立在简易发射架上,像根蓄势待发的标枪。当靶机——一架改装过的轰-1在两万米高空拉出白线时,陈长安的手心全是汗。发射命令下达后,导弹拖着橙红色的尾焰直刺苍穹,地面人员突然发现制导雷达的显示屏上,目标信号消失了。

\"打中了!\"观测员的尖叫划破长空。陈长安却盯着天空发呆——导弹没有爆炸,而是在靶机下方100米处优雅地拐了个弯,然后像被无形的手牵引着,与靶机保持恒定距离飞行了整整三分钟。后来分析表明,这是世界首例导弹\"伴飞\"现象,证明红旗-1的制导系统精确得可怕。

1962年3月18日,海南岛某雷达站的荧光屏突然出现剧烈干扰。值班员小王调整着旋钮,突然瞪大眼睛:\"排长,有只老鹰...不对,这高度...\"话音未落,防空指挥部的电话就炸响:\"全营一等战备!U-2从菲律宾方向来了!\"

阵地上,六辆导弹发射车同时扬起发射架,像巨人竖起的中指。营长老李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老陈说这玩意能打两万米,我咋觉得像拿竹竿捅飞机呢?\"他身后的雷达车上,操作员突然大喊:\"目标速度800,高度,进入杀伤区!\"

\"放!\"老李的红色信号旗还没完全落下,三发红旗-1就拖着火龙蹿上天空。第一发导弹在U-2下方500米处自毁,2000块预制破片像天女散花般展开;第二发与目标擦肩而过,气浪震得鹰酱飞行员约翰逊的氧气面罩都歪了;第三发则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接钻进U-2的尾喷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