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咦,这个办法很是巧妙(1/2)
他懂得如何打仗吗?
凭什么做众多武将勋贵的老师?
此时的李景隆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没上过战场,缺乏实战经验。
可是……连燕王都主动拜师,自己又能怎样呢?
他不禁感到心烦意乱。
好不容易穿戴整齐,他再次瞄了一眼黄子澄递来的帖子,脑海中灵光一闪,开口说道:“叫那个黄子澄进来。”
下人们立刻前去传达命令。
此时,黄子澄正在曹国公府的门房等候,已经等了很久。
他表面上镇定自若,端坐其中,神情平和。
然而内心却早已对对方怒骂无数。
这些武将出身的贵族,一个个架子十足。
根本不把文官放在眼里。
殊不知自己也是倚仗父辈的余荫才站在这里。
若非现在需要李景隆的帮助,他早就拂袖而去,怎会忍受这种委屈?
将来若有机会扶持献王登基,必定要让这些武将尝尝厉害。
打天下时可以用他们。
可如今天下已定,该是“飞鸟尽,良弓藏”的时候了。
日后治理国家,还得靠我们这些文官。
至于那些武将,全部剥夺兵权,打发回家养老就行。
要是有人因此心生不满,甚至反叛,那就统统铲除。
正当他思绪万千之际,已有仆人前来。
“黄大人,曹国公请您。”
黄子澄急忙起身,收敛心中不满,恭敬地说:“麻烦引路了。”
……
皇宫内。
老朱像往常一样,翻开《大明日报》。
“不错,写得很好!”
“我年轻时就是这样。”
看着报纸上的文章,老朱拍手称赞。
“当年我为了天下奔波,四处行善,救助英雄豪杰,惩治恶霸,美名远扬。”
“不知道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
“可笑现在的起居郎,只知道记录我如今的小事,完全忘记了我早年的英勇事迹。”
“还是大明日报好!”
“把我以前的事都补上了,哈哈!”
老朱读得开怀大笑。
随即,他的目光转向后面的内容。
那里正报道着大明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以及朱棣公开拜师的消息。
“咦,这个办法很是巧妙。”
老朱频频点头。
“没想到,熥儿竟然能让他的四叔达到这种程度。”
他一直担忧,朱允熥提出的建议虽然很好,但武将勋贵们自视身份高贵,不愿意进入军事学院学习。
不曾料到,朱允熥竟使出了这般手段。
燕王一马当先,其他人自然也不再故作高深。
老朱深知朱棣的脾性,明白他这么做,定是被朱允熥逼迫,这才不得不如此。
但朱允熥这般迅速就降伏了燕王,着实令老朱欢喜。
这也表明,日后他掌控大明江山之时,也将轻松驾驭其他官员、功臣以及皇族宗室。
老朱把报纸逐页看完,心境甚佳。
此时,吉垣自外而入,送上锦衣卫密探与检校们探查到的情报。
老朱并未立刻查看,而是询问吉垣:“那天派人给吴王报信示警之后,吴王有何反应?”
吉垣躬身答道:“吴王只说知晓了,别无他话,似乎全然不觉惊诧。”
老朱脸上的笑意渐消,神情多了几分凝重,又掺杂些许萧索与倦意。
他抬头望向天空,轻轻叹了一口气。
“吴王早已心中有数。”
“他只是不愿对我们提起,以免伤了骨肉情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感慨一番后,老朱才打开先前递上来的密报。
“户部尚书赵勉与其岳父翰林学士刘三吾饮酒时,谈及监国吴王不懂财政,胡乱施政,必将引发大乱。”
“赵勉称,商税从三十税一改为十五税一,肯定难以推行。”
“赵勉还说,如今吴王要他交出国库,迟早还会收回。”
老朱看到此处,愤怒地冷哼一声,眼中杀气微露。
“这个赵勉,胆子太大,竟敢非议吴王。”
老朱发泄完怒火,又喃喃自语道:“不过,这商税从三十税一改为十五税一,是不是征得太重了些?”
“我虽重农抑商,但各地物资流通,都依赖商人。”
“若加重税收,恐怕物价随之上涨,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困扰。”
“再说,商税占比较低,即便加倍征收,对国家财政影响也有限,熥儿不会不明白这点,为何要这么做呢?”
老朱思绪飞速运转,很快又认为朱允熥此举必定有其深意,暂且观望再说。
随后,他想起另一件事,问道:“我记得之前有人报告,熥儿派去查封户部账簿和国库的,是一位老僧?”
“正是如此!”吉垣急忙说道,“这人法号道衍,本名姚广孝,在燕王府时伺候过燕王,最近才转到吴王麾下。”
太祖皇帝立刻想起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