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军用和民用(1/2)
屋外细雪簌簌,窗棂上凝着薄薄的冰花。
包国维的别屋不大,却暖得让人发汗——炉膛里的炭火噼啪作响,砂锅里的酸菜汤咕嘟咕嘟翻着白沫,
混着羊肉的油脂香在屋里飘散。
他两袖挽至肘间,露出小臂上几道浅疤,正将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块,刀尖在案板上敲出轻快的节奏。
羊肉片得极薄,一入滚汤便卷了边,浮在酸菜间像绽开的红梅。
“依照最新整编与调查数据,我第三绥靖区目前下辖五座核心城市,
郑城、商都、许昌、漯河、平顶山,统筹全区15个大县政区。
经基层整合,目前境内有登记建制行政村3142个,另设有141个流民新村与屯垦点,
用于安置黄泛区与敌后流亡而来的难民与灾户。\"
陈松柏捧着文件念得口干,忍不住瞥向砂锅,\"司令,这做法不像是中原风味?\"
\"大乱炖嘛,酸菜是从北边搞来的。\"包国维头也不抬,又下了一碟羊肉,\"这不是大冬天嘛,羊肉加这个吃着好吃。\"
新任的警察总队长陈三突然抽了抽鼻子:\"不对!这汤里还藏着东西!\"他抄起长柄勺往锅底一捞,竟捞起几枚油亮的红辣椒:\"好家伙!司令私藏川椒!\"
\"继续念。\"包国维敲了敲砂锅边。
陈松柏清了清嗓子:“教育方面,截至本年冬季学期,全区共设有中学26所,涵盖省立、县立与教会私立体系,
初级小学46所,多设于各县主镇与人口集中区,并于商都(开封)复学的豫省大学,含借教大学六所,
延聘归乡学者及军政干部兼任教职,乡间私塾数量无法统计,保守估计仍有数十处尚在授读。”
\"欸!\"二十三师师长王大发突然拍桌,\"那帮洋和尚占着最好的楼,咱们的学生挤在为数不多的教室上课!
要我说——\"
\"要你说,就该把教堂全拆了?\",军部参谋长何为一边从旁边的木架子上将一块羊肉从全羊身上割下一边笑道,
\"别忘了,前几个月的那批盘尼西林是谁给的。\"
包国维终于开口:\"豆腐好了。\"
众人顿时噤声,各自拿起筷子。
热腾腾的豆腐一入口,烫得张迷龙直哈气,却舍不得吐出来,
只得鼓着腮帮子含糊道:\"嘶——烫!嘿嘿,这就得吃烫嘴的,香!\"
陈松柏这才继续,“在工商业方面,我第三绥署重点推动恢复生产与鼓励工厂自办。
今年竣工并投产的新建民营工厂共计12座,行业涵盖缫丝、砖瓦、机械修理与纺织补给。
绥署工商处合并战前遗存与复工单位,全区现有登记在册工厂62座,
具体包括印刷、砖瓦、小型纺织、面粉、制革、火柴、小型机修、缫丝、被服修补、粮油加工、铁路工务等行业。
在金融商业体系方面,经市场清理与注册登记,目前全区特许登记商社共计382家,多集中于郑许漯一线铁路沿线城市。
另有家庭作坊式工场与互助团体若干,活跃于集镇与后方村落,承担军需织造、农具修理、手工制品等职能。
商社类别涵盖粮行、布庄、药铺、铁货、典当、杂货六大类,其中以五合永、同顺源、瑞成公等商号已恢复战前规模。
最后是财政方面……
截至立宪三十一年冬,绥靖区所属15个大县上缴绥署的各类型税收总额达一百一十七万元法币,
粮秣征缴以及对外购买,总计12亿4千万斤,其中60%进入仓储,40%用于地方民政、赈济及调拨储备和上缴中央……”
他念完,屋中一时间静了下来,只剩炉中锅汤咕嘟的声音。
张迷龙低头埋着脑袋,一边吃羊肉一边皱眉,他对这些数字实在没太多概念,只觉得热汤好,肉切得厚实,
陈三参加过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对民政有些了解,但终究不是行家,只是怔怔地看着另外两人的脸色,想从他们脸上看出一些东西。
何为与王大发则坐直了些,眼神逐渐发亮。
两人皆是军校出身,王大发还是宪兵系统调出来的,对于地方财政数据和民生统计并不陌生。
陈松柏话音落下片刻,两人几乎是同时发出低声感叹:
“这才多长时间,居然恢复了战前七成的财政体量……简直是个奇迹!”
的确,战前的豫东,可是整个豫省的金腰带,平汉、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又临黄河,地利之便,全国罕有,
只不过一场战争、一片黄泛区,把几十年积累冲了个干净,大量人口、财富、资源流失,
而如今包国维主政豫东才多久,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后终于见到了起色。
同样主政过的陈松柏深知其中的不易,因此他看向包国维的眼色更具尊敬和崇拜,
毕竟搞民生很大的基础在于基建,而基建在当下的耗费之高,除了中央以外,没有人哪个军头是愿意拿钱投给民生,
都是给部队扩军买装备……
“咱们绥靖区是单列建制,财政也不归豫省,征税征粮都要单独上缴中央国库。”
陈松柏又补了一句,“按行政院《非常时期征粮办法》规定,我区在完成上缴配额后,仍能结余一大批,
这结余……
这话一出口,张迷龙第一个瞪大眼:“那就是说……司令,我们还能自己花一部分?”
陈三一激灵,筷子一搁,嘴角已经挂上笑意:“那是不是可以……多买点军火、药品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