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民国:黄埔弃子的将官之路 > 第356章 积蓄力量

第356章 积蓄力量(1/2)

目录

义阳城外,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弹坑边的泥水早已混着血痕干涸,空气中弥漫着焦土与铁锈味。

刚刚结束的一个多月激战,把城郊的丘陵、水田与村镇碾成了没有分界的废墟。

汤恩波的三十一集团军十三军正从阵地后侧撤下第一线部队,

接替的预备队神情麻木,脸上抹着干血与黄土,甚至还来不及擦拭枪管的焦痕。

第十师团的炮火曾日夜不停地覆盖这里,每一条沟壑、每一道土墙都被火力压了又压,

守军把这片阵地称作“血线”。

但最终,血线还是没有崩。

在义阳南部,张至宗、李品仙两大兵团一南一西死死顶住了日军主力的推进,让战场维持在一种近乎扭曲的对峙之中。

汤恩波的部署堪称典型的两线作战,一部死守义阳,一部则调集炮兵与步兵协同向南挥捅,

作为机动部队配合张、李两部牵制日军正面。

九月到十月,战事像是胶着进了沼泽。连续数十日的反复争夺,使双方都陷入极度疲惫,

战线推不得,撤不得,攻下又失守,守住也难稳固,各处皆是拉锯战。

而就在这种近乎崩溃的临界点上,同盟军统帅部下达了一道命令:

——豫省、晋省的第一、第二战区同时对战区内日军展开突然攻击。

这是一次战略性试探进攻,也是一次精算下的风险博弈。

统帅部策动了大范围战役性试探攻势,令豫东日军将兵力再次压上黄泛区边界。

而接到密令后的包国维迅速调集训练完成后的第十一军一个师和两个独立总队,在一昼夜之间大规模南下。

部队悄然穿越豫中,趁夜突入螺山以北地带,绕过正在进攻义阳城的日军主力,于十月上旬突然出现在日军第十师团侧翼。

袭击发生在十月一日当天清晨四点四十。

炮火如同从雾中劈出,直接打乱了第十师团的侧翼警戒。

守军仓促应战,不到两小时,前线通信中断,螺山阵地被撕开缺口。

日军不得不弃阵后撤,十一军22师乘胜追击日军,日军连日来在义阳苦战,士气早已经不如战前,

部队从军官到士兵都十分疲惫,如今听说侧翼被包围,便一路退回至荒川,一路上留下大批弹药辎重与受损装备。

南线的主攻部队仍被张、李、汤三部纠缠压制,日军正面推进未果,而东线又被豫东军从后方扯开。

十月三日,张至宗敏锐的发现了日军的兵力变化,与李品仙合议后,为变守势为攻势,由汤恩波南线主力全军出击,破其一点,

张、李两大兵团开始前压。

汤恩波也意识到这是自己的翻身仗,当即亲率部队进攻日军第三师团,经4天苦战,予南返日军以重创,

十月七日收复礼山县。

这一变故让岗村宁次彻底明白,战机已失。

22师的突袭不只扰乱了战线,更让整个战区的后勤补给开始失衡,濒临崩溃的后勤早已经让前线的部队怨天尤人。

1940年10月11日,岗村宁次下令,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全线后撤。

义阳会战,自此以同盟军的惨胜告终。

“惨”在伤亡惨重、弹药匮乏,第五战区主力几近掏空,几支能打的部队都打出了血与命,

尤其是汤恩波麾下三十三集团军,几度陷入孤军鏖战的境地。

“胜”则在以三比一的伤亡比,彻底挫败了日军试图在武城会战后扩大战果的企图。

随着日军退潮,战线回到了武城会战前的对峙状态。

义阳城外围那些反复争夺的山头,再次插上了同盟政府的白日旗。

这场会战中,汤恩波打出了他这一生最漂亮的一战。

三十三集团军尤其是十三军表现抢眼,左右分线皆守皆进,打出了韧性,也打出了气势。

战后不久,统帅部连发嘉奖,议长更在南山官邸亲书“华中柱石”四字相赠。

而在日军的军报通电中,汤恩波被列为天字第一号作战目标,言辞直言:

“其调度强硬、运兵机巧,需尽快解决。”

义阳战后,同盟党趁势设立鄂豫皖三省边区总部,三十三集团军南下,汤恩波出任总司令,将总部设于义阳。

豫省从此分为三力鼎立的格局:第一战区长官卫理皇坐镇的豫西洛阳、第十一军包国维的豫东郑城以及三十三集团军汤恩波的豫南义阳。

自此,华夏战场正式进入对峙阶段。

战争没有结束,只是暂时缓了一口血腥的气。

……

战后,豫省地区的军政系统几乎同时进入“满负荷状态”。

最先动起来的是豫南汤恩波的三十三集团军。

在义阳前线勉强站稳脚跟之后,汤恩波没有丝毫喘息,就亲自坐镇螺山,

将整条战线向前推移了三十里,在丘陵带上划出一片防线构建区域。

随后,一道命令从集团军司令部发出:“螺山防线,必须在四十日内成型。”

于是,沿线百姓便开始了苦难的军令施工期。

三十三集团军工兵牵头,地方保安队、宪兵分段接应,调集百姓万人,

驱赶百里之内村庄居民,命其“自备口粮、铁锹、锄头”,昼夜不停开挖深沟工事。

沟宽三丈,深一丈八,南起茶棚口,北至荒岭寺,全线一百四十余里。

沿线所有祠堂、庙宇、路神龛、祖坟屋、废旧水车,全拆。

甚至连还算完好的民房也没能幸免,只要地势合适、砖头结实,就被立即标记——“征作军用”。

汤恩波的部队开到哪里,哪里就得立即腾出地皮,修建军营、营房、弹药仓库、战地剧院。

而用于建设的劳力和物资,砖取墙,木拆梁,青石做地基,所有一线所需建材,全都就地征收、无偿征。

老百姓形容得最直白:“连家里柴火都给扒走了,谁敢说话?”

坊间甚至传出一句话,传得颇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