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章(2/2)
璟瑜对老太太的爹,就是胡仲尧满是敬佩之情,在那个改朝换代的动荡之际,一心只想把家族教育办起来,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他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累世聚居、数代传经的家风传下去,以“孝悌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当然这也少不得胡氏累世累代同心同德,培养的一种共有的风尚。
听姚妈妈说胡家虽是人才辈出,但胡家的女子亦不可小觑!璟瑜难免汗颜,果然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女人。这句话绝对是古今通用!胡氏一族能有如今的地位和成就,多半是华林胡氏一世祖城公的夫人耿氏的功劳。夫人耿氏倡导胡氏家风,要求儿孙做到忠义、孝友、清谦、贞洁、乐善、好施、和睦、重教,并言传身教、亲历亲为。这位耿氏生五子,人称五俊,督学成入仕。长子胡为膳部员外郎,其子令严为赠尚书虞员外郎;次子胡瑜任陈留令,其子令浚为衡州剌史;三子胡琼为常州剌史;四子胡为江州节度使,其子令彬为江州剌史;五子胡球任散军骑将军。五世同居,聚族800余人,在儿孙中有极高的威望,被后人尊为“耿氏太婆”。耿氏死后被赐封为徐国夫人,殁葬奉新南枥九皋山,享年七十八岁。
刚刚还满心敬佩老太太的爹,原来都是耿氏做了极大的表率作用,胡仲尧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而已!
听到此处,璟瑜只能黯然神伤,就知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原本王老太太在王家众人心中的威望荡然无存,几个猴孙只得摇头,感叹世上能有几个女子能做到像耿氏如此!璟瑜瞬间明白了王老太太为什么在人前自信满满,人后总是自卑。只能说在前人光环太耀眼了,导致自身无法达到!加上经过王老太太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王家竟无一人中榜,可想而知王老太太在胡家的地位和名声!所以王老太太的担心不无道理。
潘阳湖,饶河上游河面狭窄,水流湍急;进入平坦的鄱阳湖区,河面开阔,水流缓慢,雍容大度。珠湖自然清新,湖水碧绿,宛如镶嵌在鄱阳湖畔的一颗明珠。我们几个猴孙都感叹潘阳湖之大,沿途有不少鹅群,鹤群,宛如一张张画卷,美不胜收。
自入潘阳湖以来,王老太太一改往日的老不正经,心情变得有些沉重,璟瑜是何许人也?早就发现了老太太不对劲,船行至潘阳湖中心,王老太太突地有感而发:“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记得上一次来潘阳湖我还未出嫁,现在竟已白发苍苍,真是造化弄人啊!”
世人皆赞洞庭湖,唐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却鲜有潘阳湖的描述,可惜我没有去过洞庭湖,所以也没法做任何的对比,因此老太太的感受也无法感受,只有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叹。
老太太发表完感言,眼底竟有些湿润,怕是想起了什么往事,眼尖的璟瑜当然不会说破,此时此刻最好的慰藉就是陪伴,无需多言。
船行半个月,便到了洪州地界,快要到奉新时,行至驿站,老太太早已写好了信,跟娘家的老舅爷通了气,让他派人前来相接。
听姚妈妈说王老太太出嫁前与胡家的各位兄弟姐妹都非常要好,胡家本就是世家大族,各支各房都家风严谨,同心同德,众姐妹中没有几个是嫁入商贾之家的,王老太太当年的婚事虽有非议,但王老太太的爹从不是看重门第之人,更看重王老太爷的人品。王老太太嫁过去后,胡家常年在朝堂之上,王家常年在经商,两家没什么交汇,联系自然是比别的姐妹少了许多。
因此,老太太的心病也是可以理解的,让王家脱商籍,入官籍成为了王老太爷也是王老太太一生的目标。
璟瑜一行人在胡家大宅下了马车,胡家老大舅爷、二舅爷、五舅爷携妻儿一家老小,早早地等候在大宅门外,几位老人相见,百感交集,两眼泪汪汪,王老太太多年未见几位哥哥,别提有多开心了,几位哥哥也是喜出望外,没有因为王家是商贾之家而有了怠慢之心,璟瑜心想看来此次来奉新想必是来对了!
胡家大娘子早早地安排了女使婆子,给王老太太出嫁前的厢房打扫了一遍,几个孩子随行怕不够住,又叫人把东边的厢房收拾出来,璟瑜和璟婧去瞄了一眼,吃饭睡觉什么东西就不用说了,小到衣服鞋袜,也添置了不少,全是新的,还个各个孩子都备了府上得力的女使婆子,是怕出远门王老太太人手随行的女使婆子不够,不能伺候周全。可见为了招呼好王老太太一行人,胡家大娘子是费了不少心思,没有半点怠慢之心。
看到此王老太太来的路上悬着的心,才放下不少。
胡家老大舅爷说了,六妹好不容易回娘家一趟,全府上下务必服侍周全,不得懈怠!六妹路上风餐露宿的,定是疲乏不堪了,先收拾好行李,安心住下,休整一晚,明日再叙旧。
璟瑜惊叹!虽说这个老舅爷一看就是出游多了,有了经验,实在是太懂出门在外多有不便,但也深深地觉得胡家虽说家风严谨,但不拘小节,胡家能有今天,也定是几代人同心同力,携手共创才有的今天,果然优秀的家族,必然有其优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