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朕非太子继位,只好继续加强皇权的合法性(1/2)
刘宏缓缓开口道:“杨太常身体健康,实乃大汉之福。”
随后话锋一转:“那就杨卿给杨太常去封家书,让杨太常来长安梳理工作,也好方便杨卿尽孝道。”
刘宏此次目的,是在分化现在洛阳的权力,进一步拆分士族对皇权的影响。
前些日子是军事上回应了,朝廷对皇权的架空,而今天的目的就是政治上回应。
九卿只要有一半在长安,那么几方势力的平衡权利就在刘宏手中,刘宏前些日子打造了外戚,宦官,士族的朝廷平衡,但如今士族在各地的影响,还要远超外戚和宦官。
所以刘宏还要进一步拆分士族的团体,他考虑到党锢这个方案不太可取,这是加强了宦官的权利,压制了士族的权利,本质上在外的权利变化比例还是那么多,只不过是从士族手里到了宦官手里。
虽然是宦官权力依附于皇权,但依附始终是依附,而不是皇权。
刘宏的方案是直接加强皇权的比重,从而在根本上形成皇权独大,其余权利全部缩小。
刘宏之所以在长安敢这么办,在洛阳不这么办,是因为刘宏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关中地区的所有军事力量。
没有军事实力作为谈判的依靠,一切配比都是泡影。
杨彪现在也是听明白了刘宏的意思,又是说自己扩展幕僚,让自己表态,又是问自己父亲身体状况,就是想让自己给父亲给皇帝写奏折,要来长安随驾。
而不是刘宏非要调自己父亲来长安的,而让自己父亲过来的原因,杨彪也想明白了,就是想慢性迁都,从而使朝廷全部职能转移到自己的根据地,削减其他洛阳势力对皇权的影响。
要知道洛阳建都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而长安就要清晰的多了,当地豪强基本上都被刘宏处理完了,剩下的城防,以及关中所有的军队,都是刘宏的嫡系,完全掌控关中。
要是强行迁都,肯定会遭受到剧烈的反对声音,严重一点可能会影响,皇帝的合法性,毕竟世祖刘秀就建都洛阳,要是全部人都反对,皇帝一意孤行,也可能出现重新立帝的情况。
所有朝臣都不认可的皇帝,那还是皇帝吗?
同时也是想让杨家跟其他士族分离,在外部看来,还是杨家自己要跟士族分离的,而不是皇帝让的。
如果不写,或者不来,自己司隶校尉和父亲太常的职位,马上就会被替换掉,即使没有自己人上位,也会被刘宏卖掉,因为杨家已经没有价值了。
如果刘宏直接问,杨彪以父亲身体不适为由,推辞了此事,杨赐在朝廷上直接告假,那么所有士族都会明白为什么健康的杨赐会突然病倒。
那么刘宏也没有办法,强行调来,就属于杨家被皇权裹挟,属于被迫方。
这两种都是为了士族的共同利益,即使被清算,也会有其他士族出面求情,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
但这样被清算,只会被其他士族一起挤掉。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杨家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皇权清算的,只是想取而代之。
现在杨彪也只好给父亲写家书,征求一下意见。
杨彪长叹一声,随后平静的回复道:“臣这就写家书,慰问一下父亲。”
刘宏听到了杨彪的回答,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就带着李儒离开了,司隶校尉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