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赶路(1/2)
第73章 赶路
雀澜瞟了一眼他那对缠满金线的护腕,一时无话可说。
祝盛安道:“放心罢,我知道你不喜欢招摇,特意嘱咐了将金线包在里头。”
他摇了摇两人牵着的手:“我可不是那粗枝大叶不懂风情的男人。”
雀澜心头一动。
殿下在他的事情上,一向肯花心思。
先前他没管着府中的账本,不知道这一个家里竟有这么多杂七杂八的琐事,大到过年过节的一应事务,小到今晚的晚饭菜色,都要拿过来给主子过目。
他在府里万事不管的时候,这些便都是殿下在管。那几个月里他日日伸手有不同样的新衣穿,张嘴有合口味的饭菜吃,都是殿下过了目、把过关的。
他知道,殿下一定会是一位好夫君,也许不少人做梦都在羡慕他误打误撞捡到这样的好姻缘。
可是,明明两情相悦,为何自己还会为这桩婚事犹豫呢?
热热闹闹过完了小年,第二日清晨,祝盛安就要带队出发了。
雀澜跟着他早早起来,帮他披上新做的大氅:“再过几天就是大寒,嵋州一年中就冷这么半个月,偏叫你赶上了。”
祝盛安低头吻了吻他的面颊:“我可不像你这样怕冻。”
一道匆匆吃了早饭,雀澜送他出门。祝盛安翻身上了马,却没有立刻走,低头看了雀澜一会儿,终于说:“前天夜里我说的是气话,你可别真趁我不在的时候,自己跑到我找不到的地方去了。”
雀澜不由一笑:“谁会像你这么幼稚。”
祝盛安仍盯了他片刻,似是有话想说。
雀澜知道,他是想再问一遍成亲的事,好在出发前求一个心安。
可他看着他,踌躇着,最后仍忍住了,只说:“你在家开心些,我走了。”
一千王府亲兵整齐列队,浩浩荡荡出了澹州府,城外驻扎的一万禁军随即拔营跟上,一同往北面的丰春县而去。
夜幕降临。
通南大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川流不息。
船夫们卖力吆喝着,转动船舵,放下风帆,驱使着大船缓缓靠岸。
船老大一一拍过客舱的门,来回喊着:“诸位客官!咱们的船马上靠岸!这儿是朔州的最后一站,郴县!过了这里,下一次停船靠岸就到东南藩地的祁州境内啦!要下船的客官尽快下船啦!”
船老大的吆喝声从舱房门外经过,不一会儿就远去,这时,船身猛地一震,靠岸下锚了。
“下一次靠岸就是祁州境内了。”屋里一人开口道,“到了祁州青县,通南大运河就走完了,咱们得换船,但是从青县到澹州的丰春县是逆流而上,不比咱们从北边顺流下来。估摸着,水路还得走四天。”
李锋看着窗外喧闹的码头,眉头微蹙:“也就是说,正月初一,我们才能到丰春县。”
刚刚说话那人点了点头。
旁边一人开口:“也不一定。我看这一路下来,船上的客人几乎全是赶着回老家的行商,船夫们都是青县本地人,跑完这最后一趟回到青县,就要停工回家过年了。”
“咱们在青县搭一条终点是丰春县的船,船老大这会儿能招到的,定是老家在丰春县的船夫,他们紧赶慢赶,肯定也要省出这一天,大年三十赶到丰春县,好回家过年。”
“能早一天也好。”李锋道,“就怕大将军此时已动身去嵋州了。”
“依大将军的行事作风,就算已去了嵋州,也不会这么快同玄衣军动手。咱们这会儿赶过去,也还来得及。”小兵在旁宽慰他,“再说,从丰春县到澹州府,只需半日,把信送到少夫人手中,少夫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李锋叹了口气:“只盼着大将军那边慢一些。”
小兵又说:“嵋州还有两万禁军,也受大将军调遣。这样加起来,咱们足有五万人马了,您就别担心了。”
李锋摆摆手:“罢了,天色不早,大家都歇息吧。小于,你去外头问问船老大,在这儿停靠多久,何时再发船。”
被他点中的年轻士兵连忙应了一声,起身出去了。
李锋揉了揉酸胀的眉心,寒冷的夜风从窗外不停吹进来,吹得他脑袋闷痛。他索性伸出手,将窗户拉了下来。
纸糊窗户挡住了外头凛冽的寒风,屋里不一会儿就暖和起来。而此时的窗外,正有一队寻常打扮的行商走上码头,向吆喝着揽客的船老大走去。
“船家,你这船去哪儿?”一人走出队伍,同船老大攀谈起来。
船老大见这一行七八个人,连忙打起精神:“我这船往南走,到祁州的青县。”
“走不走嵋州?”这人又问。
“哎呀,那走不了。”船老大摆摆手,“嵋州太乱了,我几年都没走过了。”
说完,他又舍不得这笔生意,补充道:“您可以坐我这船,到青县,再换去嵋州的船。”
那人没有作声,回头看了看队伍中为首的领头人。
见他们犹豫,船老大连忙又说:“这是在通南大运河上嘛,船大多都是到祁州青县就停的,要么就是经过青县继续往礼水下游走。您可以在这码头上到处问问,从这儿直接到澹州丰春县的船都难找,更别说去嵋州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