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吉时已至(1/2)
办报纸倒也罢了,之前也有其他人做过,只是规模没有这么大。
可银行呢……杨士奇饱览群书,在杂书中见过关于大宋钱庄的记载。
但细细比较后,却发现吴王创办的银行截然不同。
还有新钞……
真的可行吗?
杨士奇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可一想起吴王殿下那坚定不移的表情,又充满了信心。
吴王才华横溢,他如此行事,定是有十足把握。
杨士奇心中渐趋安定。
吉时已至。
大明银行的大门,徐徐开启。
“咚!”
“咚!”
“咚!”
随着鼓声响起,杨士奇高声宣告:“大明银行正式营业!”
顿时,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他们只因好奇,且期待能得些食物或礼物而欢欣。
殊不知,自这一刻起,一个新的纪元已然开启!
时代的洪流,汹涌而至!
……
若有人问,穿越到大明最想做何事?
答案必然是推动工业进步!
实际上,封建社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战争之后,改良技术、制造火器、建立工厂、修建铁路等,在这个时代同样可行。
因为两者的基础条件差别不大。
然而,朱允熥深知,工业革命需依托海量资金。
农业社会聚敛财富的能力极为有限。
即便是国家亦如此。
以清朝为例,在战争前,清廷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四千万两。
战后,清廷愈发衰败,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推行,小规模工业化得以起步,财政收入竟大幅增长。
至清朝灭亡前夕,清廷年收入已达二亿六千万两。
即便如此,依然入不敷出。
因为工业化既能创造财富,也是消耗资源的庞然大物。
资本原始积累时,最为冷酷无情。
要在大明实施工业计划,必须投入大量资金。
筹措不到资金,这一进程将极为迟缓。
因此,朱允熥首要解决的就是“钱”这个问题。
开设银行是最快捷的敛财方式,也是被历史证实有效的途径。
至于社会基础、民心国情……据朱允熥所知,清朝末期,钱庄与银号迅速发展,催生了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富翁。
清末与明初,同属农业社会,同处封建时代。
时间虽已过去数百年,但当时的社会根基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清末可行之事,如今必然依旧可行。
更何况,朱允熥的思想理念,远超清末的钱庄银号。
背后有强大的大明帝国支持与担保,其初始资金规模也远胜那些私人开设的钱庄银号。
这时,《大明日报》的力量开始显现。
随着报纸的大肆宣传,街头巷尾皆充斥着有关大明银行与新钞的讨论。
“你们读报了吗?今日又有一位富商往大明银行存入三十万两银子。”
“哇,真富有!以前怎从未听说这等人物?”
“现今之人,谁家有银子不是藏得严实,莫非要捧着银子四处炫耀?”
“正是如此!若非大明银行存钱无需保管费且有利息,谁会将藏于地窖中的银子取出存入银行?”
朴实善良的民众从未怀疑这些故事出自朱允熥之手。
所谓的富商形象,均由他人乔装打扮。
放在后世,这种手段只能被形容为拙劣至极。
经历过广告狂轰滥炸及各类骗局洗礼的现代人,对此类故事大多不屑一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