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 > 第259章 太空竞赛

第259章 太空竞赛(2/2)

目录

1965年4月24日凌晨,酒泉发射场亮如白昼。"长征三号"火箭矗立在塔架上,像柄直指苍穹的宝剑。指挥所里,孙栋盯着电子钟跳动的数字,手心全是汗。这枚火箭要同时搭载三颗卫星——通信"鸿雁"、侦查"鹰眼"、气象"风伯"。

"一分钟准备!"广播声响起时,陈长安正给火箭外壳上画着什么。保卫干部凑近一看,居然是幅简笔画:玉兔捣药。见他疑惑,陈长安笑道:"给月宫仙子捎个信儿。"话音刚落,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火箭喷着橙红色尾焰腾空而起。

最紧张的是星箭分离阶段。当"银河-III"计算机显示三颗卫星成功入轨时,指挥所爆发出欢呼。但陈长安紧盯着屏幕——"鹰眼"的太阳能板还没展开!突然,信号指示灯亮了,耳机里传来莫尔斯电码:"...阳光...充电中..."原来卫星自动启动了备用方案,用磁力矩器调整了姿态。

三天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率先捕捉到"鸿雁"卫星。它闪烁的轨迹划过夜空,像颗会跳舞的星星。更神奇的是,当卫星经过北京上空时,军委大楼楼顶的接收器突然播放出清晰的《东方红》——这是夏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传来的天籁之音。

1965年5月,华盛顿的六角大楼乱成一团。中央情报局长摔着照片咆哮:"谁能解释夏国怎么突然有了三颗卫星?!"照片上,"鹰眼"拍摄的关岛基地清晰得连沙滩上的比基尼花纹都看得见。

莫斯科的反应更戏剧化。大毛航天局连夜召开会议,有人指着"风伯"气象卫星的照片惊呼:"看这个热控系统!"放大后发现,卫星外壳上贴着的居然是类似高压锅保温层的材料。克格勃很快送来情报:夏国某保温瓶厂最近在大量采购特种铝箔。

巴黎航展上,法国航天专家围着夏国展台啧啧称奇。陈长安亲自演示的卫星模型,其太阳能板展开方式竟与折扇一模一样。有位日本记者追问技术细节,陈长安笑着举起铜火锅:"阁下知道为什么火锅要中间凸起吗?这和卫星天线聚焦原理..."

最绝的是当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竖起巨型屏幕,实时播放"鹰眼"拍摄的阅兵式画面。当镜头拉近到能看清战士们的睫毛时,观礼台上的外国武官集体倒吸冷气。英国路透社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夏国人把太空变成了自家客厅的监控摄像头。"

2018年,北京航天博物馆的"三星纪念展"人山人海。小朋友们围着1:1卫星模型叽叽喳喳,有个戴红领巾的男孩突然喊:"看!这个太阳能板像不像蜂窝煤?"

展柜里最受欢迎的是一本泛黄的《卫星设计宝典》手稿。某页边缘画着个滑稽的漫画:玉兔拿着高压锅当卫星,嫦娥在旁标注"注意密封性"。没人注意到下一页夹着的食堂饭票上,写着最早的轨道计算公式。

博物馆商店里,"三星"造型的巧克力卖到脱销。包装盒内侧印着段趣闻:当年"鸿雁"卫星曾突然播放豫剧《花木兰》,后来查出是某技术员偷偷录了家乡戏。而在千里之外的酒泉,当年发射塔架的位置立着口大铜钟,钟身上刻着所有参与者的名字——其中陈长安的名字旁边,还画了个冒着热气的高压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