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之1947我来了 > 第127章 大典

第127章 大典(1/2)

目录

1949 年 10 月 1 日清晨,四合院的青石板上还凝着夜露,李天佑已将洗得笔挺的军装熨了又熨,帽檐上的铜徽擦得锃亮。钱叔扛着新买的红旗,旗杆顶端系着的红绸带在晨风里猎猎作响;杨婶揣着油纸包的点心,嘴里念叨着 “路上别饿着”。蔡全无匆匆赶来,手里紧攥着军管会特批的观礼证,镜眼睛里闪着激动的光。

西厢房里,徐慧真跟秦淮如一起趴在窗棂上,眼巴巴地望着院子里整装待发的众人。怀里的承平咿呀学语,小手却揪着她鬓角的碎发,疼得她直咧嘴。身边传来秦淮如的叹息,混着哄承安的轻哼:“慧真姐,咱们怕是连礼炮声都听不见。”

“谁说的!” 李天佑突然折返,把家里的收音机频道调好,“把这玩意儿打开,保准能听见毛主席讲话!” 徐慧真眼睛一亮,却又黯然垂下头:“可我也想亲眼看见天安门城楼……” 话没说完,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

钱叔把红旗插在院角的枣树上,大步走到窗下:“闺女们听着,我们把广场上的热闹都记在心里,回来一五一十学给你们看!” 杨婶踮脚往窗里塞了把剥好的花生,粗糙的手拍着窗棂:“等晚上回来,我们给你们带好吃的。”

随着太阳攀上中天,胡同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徐慧真和秦淮如并排坐在炕头,收音机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声响。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的宣告冲破电流杂音,两个女人同时攥紧了对方的手。承平被惊得哇哇大哭,承安却挥舞着小拳头咯咯笑,口水顺着衣襟湿了一片。

“慧真姐,你看咱们的孩子……” 秦淮如声音发颤,“他们以后不会记得今天,但咱们得把这份激动讲给他们听。” 徐慧真抹了把眼泪,从枕头下摸出本红绸面的笔记本:“我早就准备好了,要把今天的事都写下来,等他们识字了,第一个念给他们听。”

暮色四合时,观礼的人们终于归来。钱叔的嗓子喊哑了,却还在比划着:“毛主席站在城楼上,那气派!红旗飘得铺天盖地!” 蔡全无掏出张皱巴巴的传单,上面印着毛主席的画像:“这是散场时发的,给孩子们留个念想。” 李天佑捧着个红绸包裹的物件,小心翼翼地递给徐慧真,竟是从观礼区带回的一片彩纸,在夕阳下泛着金红色的光。

南门小院的槐树下,杨婶点亮了马灯。徐慧真和秦淮如抱着孩子围坐过来,听着亲历者们七嘴八舌的讲述,仿佛也置身于沸腾的广场。承平和承安在襁褓里安睡,全然不知今夜的月光,正为他们照亮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一日,暮色浸透砖瓦时,正巧看见田丹夹着牛皮纸袋匆匆而来,军管会的制服裹着愈发单薄的身形。徐慧真正坐在屋檐下给承平喂奶,瞥见田丹眼下青黑如墨,怀里的孩子突然 “哇” 地哭起来,倒像是替她喊委屈。

“小田快进来!” 徐慧真扯着嗓子喊,惊飞了院角啄食的麻雀,“瞧瞧你瘦得,风一吹都能飘走,” 她麻利地系好衣襟,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一把夺过田丹手里的文件,“工作再忙也不能不要命。”

屋内,秦淮如正给承安换尿布,抬头看见田丹,指尖顿了顿:“慧真姐说得对,上次见你可不是这样。” 她把孩子轻轻放进摇篮,瓷碗里的红糖姜茶还冒着热气,“来,先喝口热乎的。”

田丹刚要推辞,徐慧真已经端着新烙的葱花饼从灶台前转过身,饼面上的油星滋滋作响:“甭跟我客气!从今儿起,有空就来南门小院吃饭,吃完回你那东跨院歇着,省得来回折腾。” 她往田丹碗里夹了个鸡蛋,“你和你爸帮了我们那么多,这顿算姐的谢礼。”

田丹望着碗里堆成小山的饭菜,喉咙突然发紧。窗外的槐叶沙沙作响,混着婴儿的咿呀声,竟比军管会彻夜不息的打字机声还要动听。她终于拿起筷子,咬下一口饼,酥脆的声响里,仿佛听见了家的声音。

出了月子的秦淮如穿上崭新的藏青色学生装,背着杨婶连夜赶制的布书包,站在院门口与家人告别。李天佑临时接到任务开车出了远门,去哪了都不知道,只说要保密。

承安在徐慧真怀里挥动着小手,嘴里含糊不清地发出 “咿呀” 声,秦淮如红着眼眶摸了摸儿子的小脸,转身快步离去,生怕再多留一秒就会动摇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