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 第357章 意向

第357章 意向(1/2)

目录

第357章 意向

沈航三菱的态度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弯,但俞兴这边还没有接到京城的消息。

只是,如果从这位董事长的主动来看,他至少认为项目立项的机会很大,以及,更可能的是他直接或间接的拿到明确性的支持态度。

这种态度转变与代表的背后信息对碳硅集团无疑是个好消息。

俞兴在临港与大家简单聊了这次的机会,又分析可能的情况,或许京城最近没有反馈也是想看发动机厂商的态度,单单碳硅集团一个电车项目不好催动程序,而有了厂商的配合,也许又不一样了。

总而言之,虽然有些小絮,但主动要来临港并拿出手里最新技术的沈航三菱还是当前阶段的最好选择。

如果陈董事长所言非虚,1.5t的发动机技术比另外一个供应商东安动力是要领先数年时间的,后者据说有在探索1.0t的发动机,但还没有成功点火。

“俞总,你对沈航三菱他们不生气”崔之愚在会议结束之后又和老板聊了几句,忽然这么出声。

“生气也于事无补,大家各取所需,你看人家陈董事长一感觉有更大的利益,都不用我开口,自己就要来临港见面。”俞兴笑道,“还说什么呢,正好李总要调走了,责任都推他身上吧。”

崔之愚前后去奉天喝了几次大酒,但始终拿不到有效的进度,这次知道是因为领导个人的因素,心中还是有些愤愤不平的。

他略带讽刺的说道:“李总这次的如意算盘是拨不响了。”

“就这样吧,他调走了,以后不知道有没有打交道的机会。”俞兴沉吟道,“我们主要的精力还是把车做成功,要是碳硅集团能成功,说话自然就有分量,他也不算什么了。”

他觉得这次碰见的事以后可以当作一个小案例来分享,当然,自己是不会点名的。

崔之愚点头称是,心里有一种极大的预感,增程器这个环节的进度要很快推进了。

两边的时间已经约定。

俞兴在考虑两天之后借着1.5t发动机的最新消息又给领导秘书打了一通电话,顺带就提到两边在合作上的沟通,而这次得到的回应就是颇为积极的。

他也就基本确定,确实还需要厂商的参与才能尽快推动项目的立项。

“你们搞点东西那么费事。”刘琬英知道这件事的始末之后难免感慨,“不如咱们过山峰直接杀过去。”

“刘总,刘大总裁,那你给我钱也行啊,钱砸过去也能把事情推动。”俞兴只能摊手,“要不说,破坏容易,建设难呢。”

刘琬英笑道:“钱不留着生钱了莲集团买不买了”

莲是想买的,而且,过山峰的部分资金正好可以用资管机构的名义参与进来。

俞兴“嘁”了一声:“我有钱,我股票还能卖钱呢。”

百晓生的股票同样是可以动用的潜在资金,因为碳硅集团的资金都有预算,后续可以预料的也不宽裕,所以就不得不考虑正常的资金来源。

俞兴可以自己出一部分钱,然后再把它换算之后作为资产注入碳硅集团。

不过,这至少都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情了。

俞兴是这么考虑和打算。

但是,他没想到这次与沈航三菱的见面也会带来接触契机。

7月16日,沈航三菱的一行人抵达临港,除了董事长陈茂雍,还有三菱在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也是担任副董事长的山崎义则,以及马中投资控股公司的卡米尔。

五家持股公司如此就来了三家代表。

这个阵仗比较超常规,潜在意思也挺明显,沈航三菱表示重视双方的合作,愿意推进,先前的都可以放在一边了。

俞兴热情接待来自沈航三菱的这些人,也描述了自己对新能源产业未来的想法。

副董事长山崎义则可能是被请过来表示“弥补”作用的,他对双方的合作没什么话,倒是在听完俞总发展新能源项目的信心之后颇感兴趣。

“俞总,据我所知,全球范围内的电动车公司都更为认可纯电汽车的未来……”

他先这么说了句,顿了顿之后观察俞兴表情没有生气才继续往下说:“你为什么要选择增程车这种过渡技术呢”

陈茂雍听到这种问题便微微皱眉,这一趟过来是合作的,是要刷成绩的,管他什么过渡不过渡的

“嗯,是的,像特斯拉就是在做纯电,也相当出色,如果说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未来三十年,我觉得是纯电,可是,我们没法跳跃过去,那这么一段时间里的用户需求怎么满足”俞兴笑道,“你说是过渡性技术也行,只要这种技术能切实满足用户的使用,那它就是有价值的,就是能受认可的。”

他继续说道:“电车的里程焦虑不会那么好缓解,增程车在这方面的效果注定会有不错的表现,如果这种过渡时期存在十年,十五年,如此长的时间段也足以让我们的路线拥有很大价值,而这中间积攒的经验和技术同样可以开发纯电车,这并不矛盾。”

山崎义则微微点头,又摇了摇头:“俞总,我很乐意看到你对我们三菱技术的认可,但我想说的是,相较于增程技术,混动技术的能源效率明显会更高。”

丰田对混动技术的探索已经有些成果,今年京城车展的时候就有它的混动车型。

“我明白山崎先生的意思,主要是混动技术在油耗方面的优势,增程车的结构会比混动车简单,也不使用发动机直驱的模式,同等条件下的油耗会高一些。”俞兴认真的说道,“碳硅集团的‘碳’是取碳基生物的‘碳’之意,是要围绕人来服务,技术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人的。”

“相较于油耗的表现,增程车简单的结构就能节省更多的体积,也更方便我们整车做可靠性和平顺性的设计,以及,我们觉得增程车相较于混动车可以让我们更关注于对电机的设计和发挥。”

“不同的技术路线各有优劣,我们依照我们自己的情况选择这样一条路,希望市场最后是正面的反馈。”

俞兴比较简洁,没有长篇大论。

这种技术路线上的事也不是三言两句就能说好的,哪怕再谈几天也不可能说服彼此,唯有市场的表现才最真实。

山崎义则是技术负责人,只是起了些探讨的心思,没有破坏本次交流的意思,见这位年轻的车企创始人不是对技术路线一无所知,也就停下这种交流。

“俞总,路都是走出来的。”陈茂雍鼓励了一句,“我听说碳硅集团在供应链上做了很多工作,相信必然能给新能源产业带来很大的推动,沈航三菱这次的1.5t技术基本完成,我们本来预计在明年推向市场,但既然碳硅集团希望针对增程场景优化,那它的使用在现在就是最好的。”

反正都要对发动机进行改动,它有没有正式推向市场都无所谓了。

“陈总,沈航三菱是国内最优秀的发动机厂商,我们就是在等你们的技术合作。”俞兴笑道,“这次恰逢产业八年规划的出炉,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

陈茂雍连连点头,天时最重要,政策就是天啊。

既然意向确定,具体的合作就直接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